弘一法師殿堂之作《格言四屏》書法估價2000萬 將在台北帝圖拍賣 Legendary Monk Hong Yi’s Iconic Work “Four Maxims” Heads to Auction with Multimillion Estimate
弘一法師 李叔同像
「帝圖藝術拍賣會」將於2025年6月28至6月29日於台北國泰金融會議廳舉辦春季拍賣會。
其中LOT 3038 弘一法師 行書《格言聯璧》四屏,立軸 水墨 紙本,51×14.5公分×4,可謂殿堂之作。預估價新台幣1,200萬至2,000萬元。
在中國近現代文化史上,弘一法師(原名李叔同)是一位兼具藝術修養與佛法修行的傳奇人物。他的一生,從風華絕代的才子轉化為清淨無為的高僧,其書法作品便是這段生命旅程的沉澱與凝結。他的藝術與佛法修行交相輝映,正如其所言:「見我字,如見佛法」,不僅是筆墨的呈現,更是生命智慧的明燈,融書法與哲理為一體,成就獨樹一幟的書法風格。
此作文字精警,書法亦臻於圓融之境,端嚴古樸,珍如瑰寶,實為弘一法師典型書法的極致代表。而此四屏乃弘一法師贈與最珍視的弟子劉質平之作,歷經五十一次權威出版著錄,屬博物館頂級的傳世法書珍品。
▲LOT 3038 弘一法師 行書《格言聯璧》四屏,立軸 水墨 紙本,51×14.5公分×4,預估價新台幣1,200萬至2,000萬。弘一法師弟子劉質平遞藏。出版著錄(共51次):
李叔同與劉質平的師徒之誼,在近代文化圈中傳為佳話。兩人為自民國初年結識的忘年交。1911年,劉質平入讀浙江第一師範時,成為李叔同學生,並受到賞識,後經其資助赴日留學。及至李叔同出家為僧,法名弘一,其生活儉約,清貧自持,終生不接受布施,唯獨對劉質平例外。劉質平雖家中時有困窘,然對恩師的供養亦從未間斷,兩人書信往來頻密,交情親如骨肉,至晚年法師更曾親寫〈遺囑〉、〈遺書〉予劉質平,證見對劉氏深刻看重。正如劉質平言:「先師與余,名雖師生,情深父子。」弘一法師逐年交贈書法翰墨與劉質平,劉氏妥善珍藏且畢生守護,精品保存至今。據劉質平述,弘一作書時:「先師所寫字幅,每幅行數,每行安數,由余預先編排。佈局特別留意,上下左右,留空甚多。師常對余言:字之工拙,佔十分之四:而佈局卻佔十分之六。寫時閉門,除余外,不許他人在旁,恐亂神也。」弘一對於書作和劉質平的重視,由此件《格言四屏》可為證之。
弘一以柔毫行筆,起收筆乾淨俐落,筆鋒隱藏不露,筆意圓融內斂,線條圓淨清勁,結體疏朗莊嚴,融合了魏碑的沉穩和楷書的平正,柔中具韌性,整體氛圍寧靜而充滿禪意,為「弘一體」之代表。其書不求奇巧、拒絢求真,筆筆中鋒,字字安住,極盡書法之清和之境,帶有含蓄之美,自然妙好。弘一自言:「朽人之字所示者,平淡、恬靜、沖逸之致也。」此四屏,正是這種「沖和」書風的極致體現。文字內容節選自清代金蘭生《格言聯璧》的存養、接物、持躬、悖凶四類,內容依序聚焦於制怒、克欲、慎言、立志,可謂人生「滌蕩心靈的修行箴言」濃縮表達,層層遞進,構築一套完整的修身哲學,清晰呈現法師對世道人心之體悟,見其佛儒融合之思想深度,堪稱近代文人書法的至高境界。全幅之書氣韻天成,平淡中見澄澈,恬靜中見力量。「無等」、「安住」、「入玄」、「如眼」四款識語,對應四屏格言內容,既為自我修省的精神寄託,也為觀者提供了禪修省思的入口。鈐印「辟」則貫穿四屏,象徵「破除煩惱、摒棄執著」,與書意相互呼應,構成一體之法相。
《格言聯璧》與弘一法師因緣殊勝,受弘一恆學時習、畢生重視,視之為修行準繩。他曾說:「童年恆覽是書,三十以後,稍知修養,亦奉之為圭臬」,出家後的晚年亦時閱該書「如飲甘露,深沁心脾,百讀不厭也。」更將其精心編修輯為《格言別錄》,足見對此書教化力量的高度敬重。在與愛徒劉質平的書信中,亦時有提醒。值得一書的是,此四屏保留了原裝裱模樣,民國時期經典的雙色裝裱形制,以素雅的天青色綾料為天地,米白色絹料為上下隔水與邊,色調清雅,層次分明,細米色絹料驚燕貼飾其上,既不喧賓奪主,又為整體增添了一絲靈動貴氣,可見裝裱者的匠心獨運。這種裝裱方式保留了清代宮廷裱工的精緻,又融入了民國文人崇尚的簡約美學,堪稱中國書畫裝裱史上的黃金典範。書法、內容、裝裱三者相得益彰,構成一件完整的藝術珍品,其文化價值與收藏價值不言可喻。如此考究的裝裱,保護了書法本體,更與弘一法師沖和脫俗的書風形成完美呼應。當觀者遠望,四屏懸掛,青白相間的裱工如山水畫中的遠岫浮雲,襯托得墨字越發精神抖擻;近觀亦令整體視覺效果豐富而不失莊重。
弘一法師書作片紙如拱璧,如此四屏珍貴難得,相較常見其出家後抄錄佛經語句的作品,此作選材自法師重視的格言,尤顯其一生的文化涵養與修行深度,圓融的佛儒智慧。本件《格言四屏》,兼具書法藝術、人生精義與珍稀性三大價值,又為劉質平舊藏,來源清晰,流傳有緒,堪稱弘一書法的經典之作。這不僅是一件書法作品,更是一位高僧遺世而傳的心靈寶藏。「藝術即修行,收藏即供養」。對藏家而言,收藏此作不僅是對一件藝術珍品的珍藏,更是一種對生命智慧的承載。懸掛於室,時時觀之,如對一位慈悲智者從容論道,日日得聞法音,頓覺塵心漸清,心境漸遠,智慧圓融。弘一書作於拍賣市場屢創高價,足見市場熱度與文化認同。
▲LOT 3034 李方膺《借園墨梅圖長卷(袁枚、金農、鄭板橋題跋)》,手卷 水墨 紙本,48×410公分,預估價新台幣1,200萬至2,000萬。
台北帝圖藝術拍賣會2025春季拍賣會亮點拍品還有LOT 3034 李方膺《借園墨梅圖長卷(袁枚、金農、鄭板橋題跋)》,手卷 水墨 紙本,48×410公分,預估價新台幣1,200萬至2,000萬元。410公分的宣紙徐徐展開,48公分的天地間,數株墨梅如蒼龍破雲、高士臨風――這是清代「揚州八怪」之一李方膺的靈魂絕唱,一場因滂沱大雨而未竟,卻因筆墨而永恆的「借園雅集」。長達四米有餘的卷幅,集李方膺梅畫題識,袁枚、金農、鄭板橋三家題跋,蘊藏文士知己間最深摯的情誼,構成清代文人藝術之立體交響。
李方膺(1695―1755 年),字虯仲,號晴江,江蘇南通人,工詩文書畫。曾以父蔭出任山東樂安、蘭山,安徽合肥等地縣令,為官清廉,嶙峋傲骨,因不肯隨上級俯仰而被誣罷官。李方膺的畫風如其為人性格,落墨雄肆渾厚,沉著痛快,用筆脫略恣縱,以氣勢勝。善畫梅、蘭、竹、菊,尤以畫梅著稱,其梅花畫作以瘦硬見長,老幹新枝,縱橫豪放、墨氣淋漓,不拘繩墨,如其題畫詩所云「不逢摧折不離奇」。李方膺時常往來揚州賣畫以資衣食,為「揚州八怪」之一,並與同為八怪的鄭板橋和金農交往甚篤,鄭板橋對其畫藝評價極高,盛稱其畫梅「為天下先」。乾隆二十年(1755)立夏後六日,李方膺於借園邀摯友袁枚(子才)、金農(壽門)共賞滿園翠色、靜聽鳥鳴高低。然天公不作美,大雨滂沱,賓客未至。李方膺遂即席請友人魯竹村、何蒙泉度曲清唱,郝香山研墨鋪紙,親自提筆,乘興揮毫畫下《借園墨梅圖》長卷,一氣呵成。構圖簡練疏朗,筆墨奔放瀟灑,梅幹如蛟龍盤錯,花苞似寒玉凝霜。畫家從千萬橫斜花枝中,獨取賞心數枝,筆下梅幹豪氣縱橫,梅花點圈瀟灑出神,欹側蟠曲之勢,寫盡幽姿孤韻,氣韻高雅清峻,宛若天成,卻超越自然之美,成就梅花藝術典範,神韻俱足,墨色濃淡有致,令人回味無窮。
▲重要權威出版(左);寶宋室重要鑑藏印(右)。鑑藏印:林朗庵考藏書畫印(朱,日人山內敬齋刻)、朗庵秘玩(白)、朗庵所得精品(朱)、朗盦鑒賞(白,日人益田香遠刻),尊山谷室主人平生至愛之物(朱,日人山內敬齋刻)。尊山谷室為林熊光齋館名,日本首相犬養毅曾有言:「此卷( 黃庭堅真跡《王史二氏墓誌銘稿卷》)幸歸於吾林朗盦之尊山谷室,予屢得展玩之。」由鑑藏印可推知,此卷係朗庵先生得自日本。
「客來一樂,客不來又一樂」,李方膺於題識中豁達道出藝術與人生的真味――天地本有樂境,只在有心人尋與不尋。而這場「未竟的雅集」,反成就了藝術史上一次「不遇之遇」的傳奇美事。長卷涵蓋:李方膺寫梅,老辣縱橫,滿卷奇氣之「畫魂」。袁枚題詩詼諧精妙,與梅花對話,堪稱雙絕之「詩魄」。金農以「漆書」題跋沉厚古拙,哲思深邃之「書韻」。更有李方膺逝後五年,鄭板橋於通州重觀此卷,兩度題跋致敬,完成揚州畫派最動人的隔空對話之「遺珍」。此長卷為目前可知李方膺存世最大尺幅墨梅畫卷,加以其摯友至交袁枚、金農題跋完整,並經鄭板橋二次題跋賦詩,可謂揚州八怪核心成員合作「詩書畫三絕」長卷,清代文人畫之巔峰代表,千古絕唱,萬世不朽。
李方膺一生最愛梅花,畫梅花直至生命盡頭。此卷歷經烽火,近代東渡日本,幸得著名收藏家、「寶宋室」主人林朗庵(1884-1970)慧眼鑑藏。林氏為日本重要中國書畫收藏家,其「寶宋室」以藏宋元書畫珍品聞名,此卷入其篋中,足見其藝術地位之重。經其家族秘藏近一世紀,保存完好,墨色清潤如新,尤為難得。在出版著錄上,於1928 年北京晨報《星期畫報》公開刊載,1936年日本興文社《南畫大成》首度海外出版,1962 年郭味蕖《宋元明清書畫家年表》編入藝術史座標,迄今已有25 項權威記載,實為中國清代文人畫壇不世之珍。
【帝圖藝術2025春季拍賣會】
拍賣時間 / 地點
2025 / 06 / 29 (日)
11:00-12:30 【古董珍玩】
12:30-14:00 【現代與當代藝術】
14:00 【近現代及古代書畫】
預展時間 / 地點
2025 / 06 / 28 (六) 10:00-18:00
2025/ 06 / 29 (日) 10:00-11:00
國泰金融會議廳(台北市信義區松仁路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