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史上的宗師時大彬 橄欖壺即將在台北沐春堂拍賣 From Clay to Legend: Shi Dabin’s Olive Teapot Poised for Auction at Taipei’s Muchuntang
明末清初 大彬製 紫砂橄欖壺
款識:庚戌冬日時大彬製。
起拍價:新台幣1,000,000
台北沐春堂拍賣於8/17的拍賣會將上拍一件時大彬款的紫砂橄欖壺令人關注。這件作品因壺體形似「橄欖果實」而得名。通體圓潤、壺身略呈長橢圓形(近似橄欖形)。
拍品壺蓋有老補
壺嘴微翹,流暢自然。蓋面平整,鈕為球形。不過,蓋有毀損經過修整。形飽滿似橄欖,肩圓腹豐,壺口微收。蓋面呈階式圓脊,比例得宜。壺嘴短挺,流口自然,耳把圓潤有勁,線條簡潔流暢。胎色深棕泛紫,砂質細密均勻,整體潤澤無釉。底部隱見「庚戌冬日時大彬製」楷書款,應出自時大彬一系工坊。風格質樸沉靜,線條柔和圓順,比例協調,古味十足。
時大彬(1573–1648)明代萬曆至崇禎年間著名紫砂壺藝人,江蘇宜興人。被譽為「紫砂壺宗師」,對紫砂藝術的發展具有劃時代的重要性。擅長壺形設計與燒製技術,名列“壺藝四大家”(時、李、徐、陳)之首。所留傳世作品,以「時大彬製」款最常見。
他是最早在壺底署名的紫砂藝人之一(「時大彬製」),讓壺藝從“匠作”進階為“藝術”。
被清代文人周高起在《陽羨茗壺系》中詳加記錄,並列為紫砂史上首要人物。
雖然時大彬的作品在明末清初就出名,但至今出土可見的時大彬紫砂壺仍然非常稀少,有的出土作品可能也是後來的仿品,但也可見古人對其重視而將其入土陪葬。
著名的時大彬紫砂壺出土實例及拍賣簡要紀錄如下:
江都丁溝六方壺(1968)
特徵:六角形紫砂壺,底款“時大彬”,楷書。1968年在江都丁溝曹氏墓中出土。
1968年江都縣丁溝鄉洪飛村鄭王莊明墓出土。壺圓形蓋,子口與壺口套合,蓋頂圓鈕,鈕上印對合半弧紋,壺身六方形,直口,斜折肩,六棱形曲流,五角形彎執。底內凹,紫砂泥質細潤,色呈赭紅,上有銀砂閃點。底部正中刻“大彬”直行楷書款。
無錫華師伊墓三足如意壺(1984)
特徵:壺身帶有“三足如意紋”裝飾,底部刻有“大彬”二字。1984年於無錫華太師華察的孫子華師伊墓出土,被列為國家一級文物。
1984年出土於無錫甘露鄉明代墓中,墓主為明代華太師華察的孫子華師伊,為崇禎二年墓葬。華察(1497-1574),字子潛,號鴻山,無錫縣隆亭(今東亭鎮)人,明嘉靖五年(1526)進士,死後葬於甘露蕭塘。華察墓於1958年被炸、挖,出土文物95件。1984年7月又發掘墓區華察後裔墓,出土文物50餘件,時大彬如意紋蓋三足壺即出土於華察之孫華師伊墓中。如意紋蓋三足壺出土之後,曾被晾曬於農戶窗臺之上,後因清洗露出大彬刻款引起重視,此後經由無錫、蘇州、上海、宜興等多方專家鑒定,與江蘇省揚州博物館藏六方壺、福建省漳浦博物館藏鼎足式蓋圓壺公認為時大彬標準器之一。
福建漳浦盧維禎墓鼎足蓋圓壺(1987)
特徵:通體栗色,表面梨皮紋,頂蓋下三足鼎立式蓋,底部陰刻“時大彬制”。1987年出土於漳浦縣盧維禎墓,現藏福建漳浦縣博物館。
此壺1987年7月11日出於於福建省漳浦縣盤陀鄉廟埔村明萬歷年間戶、工二部侍郎盧維禎(1543—1610年)墓中,同時出土有墓誌銘等紀年物。壺在出土時蓋圈已有輕度磨損,當為墓主生前使用過的。
壺通體呈栗色,略帶黃,佈滿梨皮狀小白斑點,器蓋尤為明顯。豐肩,直頸,下腹漸收,平底,假圈足。曲流裝於器腹正中,圓孔。柄體圓,內壁線條足卵形。蓋口嚴密。蓋的弧面上倒立三只扁鼎足,足外側呈外撇的弧線,內側為兩個連弧。器底有單行豎排“時大彬制”陰刻楷書款識,刀法嫺熟有力,字體方正,起筆處多圓折。
延安寶塔區楊如桂墓腰圓提梁壺
特徵:椭圓造型、精巧肩部提梁設計,底款為“大彬”款式。出土地位於延安楊如桂墓。
1987年5月,陝西省延安市寶塔區柳林鎮王家溝明崇禎十五年(1642)楊如桂墓出土的大彬款腰圓式提梁壺,壺為紫泥胎,胎泥比較細膩。
通體橢圓造型,蓋、子口與壺身和縫嚴實,蓋面呈弧形,扁圓形蓋鈕,肩部高聳提梁,提梁輪廓外圓內平,壺腹部一側有豎行仍刻銘文“吟竹養浩然”,大彬款。
墓主楊如桂,字德磬,號蘇庭,生於明嘉靖三十六年(1554),卒於明崇禎十二年(1639),曾任職於陝西華亭、鳳翔,後又任山西陵川縣知縣,解任後回到延安。《延安府志》“陵墓”條有載。此壺現藏於陝西省延安市寶塔區文體事業局。
時大彬梅花壺(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香港邦瀚斯2024春季拍賣會一把《宜興紫砂鼓腹扁圓形茶壺》,「大彬」楷書款,橫15.5公分,估價3萬至5萬港元,成交價406萬8000港元。
(香港邦瀚斯提供)
2022年1月21-23日,西泠印社2021秋拍。 中國歷代紫砂器物暨茶文化專場,明·時大彬制紫泥平肩素身壺估價待詢,最終1600萬元落槌,加傭金1840萬元成交。
中貿聖佳 2020 春拍的梅堯臣詩意壺 – 成交價:RMB 22,425,000 元。這把壺底端刻三排豎行楷書“天王初受貢,楚客已烹新。大彬。
這把壺從款到型製其實與出土的時大彬紫砂壺有非常明顯的差異。不過,該壺選用上等黃龍山梨皮泥,工藝精湛,比例優雅,因此依然衝出天價。
清初茶人周高起在《陽羨茗壺系》中記錄了許多明末紫砂藝人與其作品的風評,其中對時大彬評價極高。他提到:「吾之精,終不及時之粗也。」這句話出自陳仲美(即陳用卿)之口,是他在評價自己的紫砂壺工藝時所說,表示:即使我(陳用卿)製壺再怎麼精緻、工巧,也終究比不上時大彬所作看似樸拙的壺所散發的精神與氣韻。
從出土可靠的時大彬製壺,可看出他選用泥質較粗之調砂,泥料中混白晶石沙土等,使陶壺面佈有銀色星點。同時,時大彬作品風格以簡潔為主,古樸雄渾。
1978年,香港蘇富比一把長14釐米高的“時大彬”款紫砂壺以6.38萬港幣成交。在當時已是高價拍品。這次沐春堂的時大彬起拍價僅一百萬,會以多少價格落槌?值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