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賣與展覽
“清風明月 蒿湯當茶” 「原汁原味」的黃檗僧書法8/15沐春堂驚豔公開 Rare, Unaltered Calligraphy by Ōbaku Monks to Be Revealed August 15
2025-08-13
日本歷代著名高僧書法與茶道的結合,可以說是精神、藝術與生活文化三者的交會。8/15在文華東方酒店開始預展的沐春堂拍賣將推出黃蘗宗高僧系列書畫,讓大家領略有層次的禪味文化。
 
 
 
 
Lot 3027
明末清初 黃檗木庵性瑫〈茶〉鏡框
L 34 W 80 cm
Ink on paper
長 34 寬 80 公分
水墨紙本
款識:茶。清風明月芳庵裡客到蒿湯便當茶戊午夏。黃檗木庵書。
鈐印:臨濟正宗(朱)、木庵瑫印(白)、正法永昌(朱)。
起拍價:新台幣80,000
 
17世紀中期,中國臨濟宗黃檗派的隱元隆琦(1592–1673)應邀赴日,並於1654年在京都創建萬福寺。隨行與後續來日的黃檗僧人多出身明末文人禪僧圈,書法深受董其昌、黃道周、倪元璐等晚明書家的影響,筆墨雄秀、結體嚴謹。當時日本臨濟、曹洞禪僧書法多承宋元禪僧書風,偏枯簡與奔放。黃檗僧則帶來「文人書」的清雅與書卷氣,字體多用楷、行,結構緊密、線條勁健。
 
作者木庵性瑫是隱元隆琦的法嗣,與即非如一並稱黃檗宗初期三傑。他在中國明末清初受董其昌、黃道周等書風影響,書法端嚴中有文人雅趣,入日本後成為江戶初期推廣明末書風的重要人物。
 
 
中國 木庵性瑫1611-1684
江戶時代(1615-1868)
約1655-75
掛軸、紙
本水墨 瑪格麗特·沃森·帕克
藝術收藏基金收購博物館,1986/1.205
密西根大學藝術博物館藏品
 
美國密西根大學藝術博物館所藏木庵性瑫作品〈雪〉可與這件拍品相比較。
木庵書跡被視為「明朝書法活教材」,深受日本文人與茶道界追捧,常用於茶室掛物。
木庵常以大字與側列小字結合,這幅「茶」字結構飽滿、重心穩健,粗筆畫處墨厚如漆,收筆處有「頓挫留墨」之法,是他典型的筆致。筆力沉著而不呆板,呼應他行草書中「中鋒為主、偶露側鋒」的特徵。
行草書清潤簡潔,字距疏朗,行氣自然。木庵的行草多保留楷書骨架,不至於過分奔放。墨色變化明顯,從濃至淡,呈現呼吸感與即興感,這在木庵晚年作品中尤多見。
右大左小、虛實相生,是黃檗僧書法掛軸的經典構圖。
「茶」字成視覺錨點,左側詩句如泉水般流下,帶出空間感。
這幅「清風明月芳庵裡,客到蒿湯便當茶」非常符合黃檗僧喜用的淡泊待客之辭。木庵與日本茶人、文人往來密切,這類作品極可能是應茶人之請所書,用於茶席掛物。
在江戶茶道圈,「木庵墨跡」是一種身份與文化品味的象徵,因為它既有唐物的異國情調,又寓含禪茶精神。
 
 
 
 
 
Lot 3028
明末清初 黃檗木庵性瑫〈一花開五葉〉立軸
L 137.7 W 30 cm
長 137.7 寬 30 公分
水墨紙本
款識:一花開五葉。臨濟正宗三十三代。黃檗木庵書。
鈐印:方外學士(白)、釋戒瑫印(白)、木盦氏(白朱)。
起拍價:新台幣50,000
 
「一花開五葉」是禪宗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句話,出自初祖達摩所傳的偈語:
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
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一花」比喻達摩自印度帶來的佛法種子。「五葉」指禪宗自五祖弘忍後,分化出五大宗派(臨濟、曹洞、溈仰、雲門、法眼)。「結果自然成」象徵法脈昌盛、道業圓滿。
在黃檗宗的語境中,「一花開五葉」常用來表示宗門傳承興盛,也是寺院慶典、法會常見的題辭。
“一花開五葉”幾個字佔據整幅長條掛軸,筆畫粗壯有力,線條中帶飛白,顯現速度感與氣勢。
木庵書寫大字時喜用「中鋒行筆、側鋒破墨」,這裡的「花」「葉」尤其明顯。
墨有濃有淡,部分筆劃出現乾筆、飛白,形成禪畫般的質感,與文字寓意的「生命力」呼應。上下排列留白均衡,四字之間不求嚴密對齊,而是隨筆勢自然流動,顯得氣韻生動。
左側小行款署使整體重心微微偏左,打破對稱,增添呼吸感。
「一花開五葉」掛軸在日本茶席與禪寺中常作春季、法會、紀念日的主題掛物。在茶道情境中,寓意茶事如法脈,從一心傳出,化為多彩多姿的交流與緣分。對於禪門弟子或茶人,這是既有宗教象徵又有文化寓意的佳語。
木庵的「一花開五葉」題材作品有少數傳世,不同於他常見的「茶」或詩句掛物,宗教色彩更濃厚。保存完好的大字墨跡,特別是與禪宗經典語直接相關者,在日本與國際市場均屬高價位。學術上,它可作為研究黃檗宗書風、明末清初文人書法東傳的重要實物。
 
 
Lot 3029
明末清初 黃檗木庵性瑫〈江雲〉鏡框
L 52 W 94 cm
Ink on paper
長 52 寬 94 公分
水墨紙本
款識:江雲。天和癸亥友吉旦。黃檗木庵老僧書。
鈐印:木庵瑫印(白)、正法永昌(朱)。
起拍價:新台幣30,000
 
這件木庵性瑫(1611–1684)的《江雲》墨跡,是黃檗宗高僧大字書法中頗具代表性的類型,兼具雄渾氣勢與禪意空靈,適合作為茶室掛物或禪堂法語。
主題兩字為「江雲」,意境開闊而富詩意。「江」象徵水流不息、廣闊胸襟;「雲」象徵自在飄逸、隨緣變化。
在禪宗語境中,江與雲常作為修行心境的比喻——水隨地勢而流,雲隨風而動,皆順其自然、無執著。「江雲」的並置,也帶有山水畫般的意象:江天浩渺、雲氣悠揚,寓心境與法界之無限。
中心為大字「江雲」,兩側以小行書款識對稱呼應,形成左右平衡。左右空間安排精妙,大字沉雄厚重,小字流麗疏朗,使畫面有「重—輕—重」的節奏感。
「江」字筆畫勁健厚重,起筆有力,橫劃與鉤轉富於張力。「雲」字形態舒展,筆勢流轉中帶有飛白,顯示速度與動感,與雲的意象相符。
枯潤相間的用墨,加上留白處的呼吸感,顯示書寫時的即興與氣韻生動。此類「雙字掛幅」常懸於茶室、書齋或禪堂,用以營造簡潔而意境深遠的氛圍。
 
 
 
 
 
 
Lot 3030
明末清初 黃檗獨立性易〈羅漢像〉立軸
長 85.5 寬 38 公分
設色紙本;附供箱
鈐印:格外逍遙(朱)、荷鉏人(白)、戴笠(朱)。
著錄:《中華文物學會2023年刊》,中華文物學會出版,2023年,192頁。
起拍價:新台幣60,000
 
這件作品屬於黃檗宗高僧獨立性易(1628–1682)的書畫合璧之作,圖為彩色達摩像,配以上方墨書題跋,是典型的黃檗禪僧繪畫樣式。
獨立性易是隱元隆琦的重要弟子之一,與木庵性瑫、即非如一並列為黃檗宗早期核心僧人,書畫作品與黃檗文化密不可分。
他以書法筆力雄渾、結構端嚴見稱,繪畫常見達摩、布袋等禪宗祖師像,融合明末文人畫筆意與日式彩色描繪。
達摩半身像,紅袍覆體,袍紋線條勁健,衣褶簡練而有層次。面部描繪細膩,眉目傳神,眼神帶有思索與警醒的意味。肌膚用色偏暖,襯托紅袍,整體色調典雅而富張力。
上方大片留白,安排行草書題跋,書畫比例協調。達摩像置於畫面下部偏右,視覺重心穩定,並留足空間給墨書呼吸。
審視其題跋與書法,行草書中兼具明末文人書法的柔和與禪僧書風的剛健。筆畫多用中鋒,起筆沉著,轉折圓融,墨色均勻中帶有微妙枯潤變化。
達摩像在禪宗中象徵法脈正統與堅忍修行精神,黃檗宗僧人常以之自勉或贈與弟子。
獨立性易作品相對木庵、隱元數量更少,且保存完好的書畫合璧彩繪達摩像更屬珍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