璀璨之賞 帕拉、丹薩替、龍門石窟造像震撼曝光 2025台北文華藝博 藏家精品特區登場 Brilliance on Display — Pala, Danzante, and Longmen Buddhist Sculptures Stun at Fine Art Taipei 2025 Collectors’ Section
2025年台北文華藝博將於9月26日在台北文華東方酒店THE ARCADE文華精品盛大登場!今年大會全新推出「璀璨之賞—海內外重要藏家精品特區」,重量級藏家十件精選之作,將揭開一場跨越時空的文化盛宴。
11-12世紀 帕拉 銅嵌銀釋迦牟尼佛
高 13.5公分
展覧:
「Buddha:2000 Years of Buddhist Art,232 Masterpieces」,Völklingen,2016年6月24日至2017年2月19日
出版:
Meinrad Maria Grewenig 及 Eberhard Rist 編,《Buddha:2000 Years of Buddhist Art,232 Masterpieces》,Völklingen,2016年,頁108-109,號29 。
首先呈獻的焦點藏品是一件11-12世紀「帕拉 銅嵌銀釋迦牟尼佛」,此尊銅佛造像工藝精細,面容圓潤端莊,拱眉高鼻,緊緻螺髮與筆直髮際線使佛首格外莊嚴。頂部肉髻上飾寶珠或火焰,肩披叉形袈裟,衣紋貼體簡練,僅於座面呈兩道褶痕,展現高度洗鍊之風格。佛陀結跏趺坐於重環蓮座,座上飾密集覆蓮,瓣緣雕工繁麗,屬東印度佛教藝術成熟時期的典型特徵。其下墊飾菱形紋,每格中央鑿凹,原應嵌飾玻璃或寶石,此式樣可見於十一世紀比哈爾邦石刻造像。
底座銘⽂:
底座上以非常罕見的文字書寫的銘文。此種文字被稱為「僧書體」(Bhaikshukt),或根據西藏文獻記載,亦稱「犍陀羅文字」。
底板所刻銘文尤為珍罕,採用稱為 Bhaikshuki(僧侶文)或 Sindhu 文的古老字體,此字體源自六至七世紀犍陀羅、阿富汗的書寫傳統,與東印度流行文字迥異,據推測為佛教三摩提耶派所用。已知多見於十一至十三世紀經卷、印章與銘刻。結合精緻工藝與稀有銘文,此尊造像不僅具藝術價值,更為佛教文獻史研究提供重要線索。
13-14世紀
直貢噶舉初祖吉天頌恭仁欽貝像
藏中 丹薩替 銅錯銀鎏金
高 18.1公分
-展覽:「Buddha:2000 Years of Buddhist Art,232 Masterpieces」,Völklingen,2016年6月24日至2017年2月19日
-出版:Meinrad Maria Grewenig 及 Eberhard Rist 編,《Buddha:2000 Years of Buddhist Art,232 Masterpieces》,Völklingen,2016年,頁392,編號 169
出處:Bonhams Paris 2024/6/11
Jules Speelman Completing A Cycle - 60 Years Of Devotion,Lot 10
另一件喜馬拉雅藝術為13-14世紀「直貢噶舉初祖吉天頌恭仁欽貝像」。此件展品出自歐洲私人收藏,之後曾由斯佩爾曼Jules Speelman收藏,斯佩爾曼是亞洲佛教藝術界的國際收藏家。
端坐於華麗寶座之上的是吉天頌恭仁欽貝(1143-1217年),意名為「珍寶者、三界怙主」。如其手印所示,其姿態效仿佛陀宣告成道時的坐姿。仁欽貝在聽聞噶舉派大師帕摩竹巴(1110-1170年)盛名後,前往偏遠山區希求妙法,此地後稱丹薩替。他後來成為最早且最著名的帕摩竹巴座下修行者之一,並將噶舉派傳遍藏地。仁欽貝身著樸素福田衣,暗示其為佛陀的虔敬弟子;其身下高臺既象徵佛教早期宇宙觀中的須彌山,又暗指這位1179年直貢噶舉派創始人的威嚴法座。
其教派在十二世紀末至十三世紀主導藏地的政治格局,享有巨大的財富和供養。直貢噶舉憑藉仁欽貝的聲望,自藏中之山區向東擴展至藏區東部,西則至印度。根據其傳記記載,人們製作了數以千計之仁欽貝像,以便弟子遊歷修行時隨身攜帶。
嵌半寶石之階梯式寶座以及華美背板
相似展品
西藏 十三世紀 直貢吉天頌恭像高 14公分
吉美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 藏
此尊鎏金造像為屈指可數的幾尊仍配有嵌半寶石之階梯式寶座以及華美背板的造像之一。另外兩尊相似造像一則收藏於吉美博物館,另一尊現存於布達拉宮。

北魏 龍門古陽洞石灰岩交腳菩薩 高24.5公分
出版:
1.《歷代雕塑珍藏-石刻造像篇》,高雄市立美術館,1998年,頁68-69。
2.《龍門流散雕像集》,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3年,頁20。

3.《GITER&LI YIN-中國古代雕塑藝術》,大雜院,1995年,頁10-13。

再來介紹這一尊北魏「龍門古陽洞石灰岩交腳菩薩」,北魏時期(386–534)是中國佛教藝術的重要轉折期,其中龍門石窟更為北魏中後期的代表性石刻群。位於龍門石窟最早開鑿的古陽洞內,此尊交腳菩薩造像即為北魏佛教雕刻的典型傑作。交腳坐姿,又稱「遊戲坐」或「半跏思惟」,源自印度及中亞的造像傳統,象徵菩薩自在沉思、慈悲度世的形象。
造像面容清秀,雙目低垂,神態寧靜安詳,展現北魏晚期逐漸趨向細緻寫實的風格。身軀比例修長,體態柔和,衣紋線條呈現「北魏褶衣」的特色——衣裳貼體而流暢,線條細緻勻稱,既顯示出佛教造像的莊嚴感。
龍門石窟古陽洞交腳菩薩取下前、後對照圖。
龍門石窟古陽洞交腳菩薩取下_前
龍門石窟古陽洞交腳菩薩取下_後
古陽洞是龍門石窟中開鑿最早、規模較大的一窟,為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的重要佛教藝術中心,洞內存留了大批王公貴族及士族所發願造像的石刻群。這些作品不僅反映了北魏王朝對佛教的推崇,更見證了漢化過程中佛教藝術風格的轉變。
此尊交腳菩薩造像,兼具外來造像樣式與中國化審美特徵,既體現出龍門石窟藝術的高超工藝與宗教內涵,也成為研究北魏佛教造像與東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實物例證。
隨著這三件博物館級藏品曝光,「璀璨之賞—海內外重要藏家精品特區」將成為2025台北文華藝博最受矚目的焦點之一,之後亦將持續公布更多重量級藏品,讓觀眾在展覽中,穿梭古今、領略東方藝術的精華。
本特區預計展出的十件精品,涵蓋玉器、文房、茶器、佛像等多種藝術品類。展品將在博覽會的B2展廳展出,參觀者將有機會近距離欣賞這些難得一見的文化瑰寶。
展覽資訊:
貴賓預展:
2025 年 9 月 26 日(五),12:00-21:00
展出日期:
2025 年 9 月 27 日(六),10:00-18:00
2025 年 9 月 28 日(日),10:00-18:00
2025 年 9 月 29 日(一),10:00-17:00
展出地點:
台北文華東方酒店
The Arcade文華精品開泰豐展演場地1F – B3
台北市松山區敦化北路166號
主辦單位:
台北國際藝展有限公司
協辦單位:
居意古美術、The Arcade文華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