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賣與展覽
骨董教父埃斯肯納齊秋季展覽 以李華弌領軍中國書畫 “Eskenazi Unveils Autumn Show, Spotlighting Li Huayi as the Vanguard of Chinese Ink Art”
2025-10-28
幽谷圖。絹本設色,金箔作。尺寸:53.5公分 x 62公分。署名:李華弌。鎢印:李華弌。
 
倫敦埃斯肯納齊於2025年10月27日至11月14日舉辦兩場秋季展覽:一場展出12至14世紀的中國陶瓷、金屬製品和漆器,這是中國歷史上的文化高峰;另一場展覽將展出李華弌的八件新作,李華弌被譽為當代中國水墨畫的領軍大師。
本次展覽展出李華弌 (生於 1948 年) 的八件新作品。李華弌被廣泛譽為中國當代水墨畫大師,而水墨畫長期以來被認為是中國藝術的最高形式。李華弌透過這種傳統而高超的技巧來創作當代作品,其靈感來自北宋 (公元 960-1127 年) 的宏偉山水和戰後美國的抽象藝術。他的作品在東西方之間架起了一座迷人的橋樑,從中國古典繪畫的悠久傳統到當代藝術的迫切探索精神。他的作品被許多博物館收藏,包括芝加哥藝術學院、紐約布魯克林博物館、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洛杉磯郡現代藝術博物館 (LACMA)、倫敦大英博物館和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
 
墨彩銀箔。尺寸:48.0公分 x 75.0公分。署名:李華弌。藝術家印章:李華弌
 
李氏的風景畫令人聯想到宋代大師的空靈氣韻,但在構圖和心理表現上卻又極具現代感。他的風景畫既私密又浩瀚,引領觀者進入超越物質空間的空間,喚起一種永恆、孤獨和精神深度的感受。這是畫廊第五次為這位藝術家舉辦的展覽。在創作這些作品的過程中,李氏與日本傳統工匠合作,開發並完善了全新的金箔和銀箔技法。這些作品展現了他與歷史、自然和自我的持續對話,並表明,在適當的運用下,水墨並非過去的遺物,而是一種能夠表達時間複雜性和神秘性的鮮活媒介。
 
《金色池塘》。絹本設色水墨金箔。尺寸:59.0公分 x 63.0公分。簽名:李華弌。藝術家印章:李華弌。
 
李華弌1948年出生於上海,六歲時開始學習書法和繪畫。由於其才華得到認可,他以「工人藝術家」的身份度過了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創作了大型宣傳畫,並設計了社會主義現實主義風格的海報。 1982年,李華弌離開中國,移居舊金山,並在舊金山藝術學院取得美術碩士學位。他目前住在北京和舊金山兩地。 
 
 
金杯,鏤雕紋飾。西夏、金或元代,12-13世紀。最大寬度:11.4公分。杯徑:9.4公分。高:2.9公分。
 
這次展覽也展出了 12 件十二至十四世紀黃金時代的藝術品。十二至十四世紀是中國歷史上思想活躍的時期,其物質文化以優雅、內斂和技術精湛為特徵。其中一大亮點是一件罕見而引人注目的帶有鏤空裝飾的金飲杯。它的形狀很不尋常,在十三世紀擴張到中國北方的蒙古帝國時期,這種杯子被廣泛使用。這種杯子很可能只製作了少量,供菁英使用。已知的類似金杯只有少數;一件與之密切相關的杯子可追溯到元朝(1271-1368 年),現藏於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曾為喬治·尤莫爾福普洛斯(George Eumorfopoulos,1863-1939 年)的收藏。本品原藏於長島著名收藏家克里斯蒂安·R·霍姆斯夫人(1871-1941)的收藏中,後來由賓夕法尼亞州共和黨眾議員兼參議員休·斯科特閣下(1900-1994)收藏。
 
 釉面炻器「兔毛紋」茶盞及漆器杯座。碗:南宋(1127 - 1279)。建窯,產於福建省建陽縣水吉窯。直徑:12.2公分。座:可能為日本江戶時代(1603 - 1868年)。直徑:15.8公分。高:9.5公分。
 
一件南宋(1127-1279)釉陶兔毛紋茶碗與一件日本江戶時代(1603-1868)漆杯託一同展出。在北宋時期,福建建窯以其黑釉茶碗而聞名,其釉色烏褐,釉面光亮,飾有各種條痕和斑點,其中最著名的是本例中的兔毫紋和油滴紋。這兩種茶碗表面的醒目紋飾均源自於燒製過程中氧化鐵浮出水面並結晶成富鐵礦物的濃縮。建窯瓷器的地位也因皇家的贊助而得以鞏固。宋徽宗(西元1100-1126年在位)尤鍾愛建盞,部分器皿底部刻有「禦用」款,其中帶有兔毛紋的茶盞最為珍貴。在日本,兔毛紋黑釉茶盞被稱為“乃木目天目”,也備受推崇。茶盞通常搭配日本或中國產的漆器座(天目台),用於祭祀或日常生活,供寺院、茶道信徒和幕府將軍使用。本品搭配的茶盞座似為根來漆器,以本州島紀伊國根來寺命名。
其他亮點包括一件北宋或金代(12-13世紀)河南鈞窯燒製的藍釉小盤。此類小碟既可用作小盤,也可用作低矮廣口茶碗的蓋。此件器物曾收藏於著名的格諾爾收藏,並於1979年購自埃斯肯納齊。此外,一件出自同一窯場的藍釉潑墨紋炻器盤,則以濃鬱的紫色氧化銅「潑墨」技法,在金代(1115-1234)鈞瓷標誌性的藍底上,呈現出令人驚豔的藍色。這種技法主要見於金代鈞瓷。為了製作這些「潑墨」鈞瓷,在將器物送入還原窯燒製之前,先在乾燥的釉面上塗抹氧化銅。雖然許多鈞瓷的潑墨效果看似自然形成,但很可能經常使用毛筆來塗抹氧化銅,在某些情況下,筆觸清晰可見。
宋代(960-1279)青銅葵花紋盤一對,可能用於宴席盛菜或供奉。這對盤曾為著名藏家約翰·卡爾·肯普博士(1884-1967)所藏,並於1954-1955年間在華盛頓特區史密森尼學會展出。另一件宋代盤亦為黑漆葵花紋,曾為何鴻章爵士(1930-2021)所藏。此葵花紋亦見於宋代瓷器,例如一件定窯盤,現藏於大英博物館大衛收藏。 《松影舞圖》。絹本設色,
此次秋季展覽與第28屆倫敦亞洲藝術博覽會(2025年10月27日至11月6日)同期舉行。倫敦亞洲藝術博覽會是一年一度的盛事,匯集倫敦的亞洲藝術品經銷商、各大拍賣行和社團,舉辦一系列展銷會、拍賣會、招待會和研討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