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 年,在柬埔寨吳哥窟遺址中的毘濕奴 (Vishnu)雕像 。
照片由 M. Paul Raynaud 拍攝。
12世紀的吳哥王朝國王蘇利耶跋摩二世希望在平地興建一座規模宏偉的石窟「廟山」,並舉全國之力花了大約35年建成。
吳哥窟占地面積162.6公頃。吳哥窟是吳哥古都中保存得最完好的的聖殿,以建築宏偉與浮雕細緻聞名於世,是世界上最大的神廟。
絕大多數從吳哥古蹟挖掘出來的濕婆、毗濕奴像,無非是帝王、太子和皇親國戚們死後化身為印度教或佛教之神的雕像,而並非單純的神像。
葡萄牙聖方濟會(Portuguese Capuchin)的修道士安東尼奧·達馬德萊納(António da Madelena)是第一位到訪吳哥窟(Angkor Wat)的西方遊歷者之一。對這一座宏偉的有著護城河環繞十二世紀印度佛教寺廟建築,他留下紀錄:"你無法用筆描繪它,尤其因為它是世界上無與倫比的建築。它擁有林立的塔、裝飾以及匯集人類天才所能構思的全部精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