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學家發現埃及失落的古城伊梅特 Imet, the Vanished City of Egypt, Revealed by Archaeologists(S.Y. Tsai)
泰勒法郎出土的文物。圖片來源:埃及旅遊文物部
埃及旅遊和文物部宣布,來自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考古隊在埃及沙爾卡省侯賽尼亞區的泰勒法朗(泰勒納貝沙)發現了伊梅特古城遺址。該城位於位於開羅東北部的泰勒法朗(也稱為內貝沙)遺址地下。伊梅特曾是重要的居住中心,也是貿易和農業的中心,位於主要商業路線的交匯處。
考古發掘中發現的大型石灰岩砂漿。圖片來源:埃及旅遊文物部
領導此次考察的尼基·尼爾森博士表示,伊梅特是新王國時期和晚期重要的居住中心。這座城市的中心曾矗立著一座供奉眼鏡蛇女神瓦吉特(Wadjet)的神殿的部分遺跡。
遺址的挖掘溝渠,展現出厚厚的泥磚層和一堵地基牆。圖片來源:埃及旅遊文物部
伊梅特古城神殿平台及週邊發掘區域的鳥瞰圖。圖片來源:埃及旅遊文物部
埃及最高文物委員會秘書長穆罕默德·伊斯梅爾·哈立德博士表示,這些建築體現了晚期至羅馬征服時期下埃及的典型風格。這些塔樓狀的房屋地基厚實,層層錯落,很可能是為了容納大量居民而建造的。這可能是大家庭或工人群體居住處所。
埃及泰勒法朗遺址出土的一件綠色陶烏沙布提雕像的正面和背面。圖片來源:埃及旅遊文物部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發現之一是一尊烏沙布蒂雕像的上半部分,由綠色彩陶製成,可追溯至第二十六王朝(公元前664-525年)。此外,還發現了一塊石碑,上面描繪了荷魯斯神站在鱷魚背上,手握蛇,兩側是矮人神貝斯,象徵著保護和生育。
在神殿區域,考古學家發現了一個石灰岩平台和兩根可能被抹上灰泥的大型泥磚柱的遺跡。該建築很可能位於一條連接兩座神廟的儀式道路之上——一座建於晚期,另一座則供奉瓦吉特神。有證據表明,這條儀式路線在托勒密王朝中期(大約公元前3世紀)就不再使用。
這座神殿由拉美西斯二世(公元前1279-1213年)重建,並由法老阿瑪西斯二世(公元前570-526年)修復,在多個時代都保持著重要的宗教地位。它的影響可能吸引了朝聖者和商人,這或許解釋了附近密集的住房和倉庫建築的分佈。
其他發現包括一件青銅叉鈴,這是一種飾有哈索爾頭像的儀式樂器。附近的公共設施表明,伊梅特的經濟以農業和貿易為基礎。
侯賽因·阿卜杜勒·巴西爾博士強調了繼續探索三角洲的必要性,並指出泰勒·法拉翁的更深層可能揭示出更早的定居階段。
伊梅特曾是下埃及第十九行省的首府,與瓦吉特的崇拜息息相關。它的名字可能源自於一個古埃及詞,意為“地方”或“住所”,反映了它在古代的文化和政治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