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报导
在敦煌遇见孙悟空(丝路光华系列三)
2024-02-13
 
玄奘取经图 榆林窟第3窟(西夏)玄奘有头光 但孙悟空头部无金箍
 
因"丝路光华——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佛光山佛陀纪念馆举行,使敦煌石窟再现於佛光山。
敦煌石窟,是敦煌及周边地区石窟之总称,包括敦煌莫高窟、敦煌西千佛洞、瓜州榆林窟、瓜州东千佛洞和肃北五个庙石窟。这些石窟风格相似,脉络相承。
 
 

榆林窟第2窟-西壁北侧-水月观音之玄奘取经图(西夏)

其中瓜州县榆林窟现存壁画里有三幅玄奘取经图,都绘制於西夏时期。此外,在东千佛洞石窟有二幅、文殊山石窟有一幅绘制於西夏的玄奘取经图。这六幅玄奘取经图中的五幅都是一僧人、一行者、一马的形象,描写的是玄奘与其徒弟石盘陀冒险之事。
话说唐贞观三年(西元629年),26岁的玄奘为寻求佛法真理,决定西行取经。当时唐朝严禁百姓私自出入境。玄奘随着逃荒的人群混出长安城,当局派人一路要缉拿玄奘。他一路向西,来到了锁阳城。玄奘在寺庙礼佛时,一位石磐陀(胡人)虔诚地礼佛,并请求受戒。石磐陀表示愿意跟随玄奘西行取经,玄奘便收他为徒。一路艰辛,经过一次次生死考验,师徒二人走出了西域,到达天竺佛国,也就是今天的印度,研读佛学,带回657部经卷。
榆林窟是敦煌洞窟群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榆林窟第3窟西壁南侧《普贤变图》壁画中的《玄奘取经归图》,也是西夏时期的壁画。这幅壁画中,玄奘师徒二人和白龙马立於河岸上,面向菩萨肃然而立。玄奘略显疲惫,合掌向普贤菩萨礼拜祈祷,猴面徒弟和驮着佛经的白马跟随其後。徒弟仰面向菩萨,双手合十;白龙马背上设莲花座,座上是一个大包袱,应该是佛经。玄奘师徒身穿短衫,打着绑腿,足踏麻鞋,显然是长途跋涉的打扮。这些都表明,壁画表现的是玄奘师徒从天竺佛国取得真经後,拜别观音、普贤菩萨,从西天返回大唐长安的场景。
 

东千佛洞第2窟《玄奘取经图》玄奘已出现头光 孙悟空头部有金箍

东千佛洞和榆林窟的《玄奘取经图》是自唐代《大唐西域记》、宋人画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以後,最早出现的唐僧和孙悟空的绘画形象。要比明代作家吴承恩创作《西游记》还早300多年,成为目前已知年代最早的“玄奘取经图”。其上的石磐陀在不同壁画中也逐渐从人的形象变成猴的形象。这是典型的神化现象。不少人认为石盘陀就是孙悟空的原型。
不过,真实的史实和神话有骨感和丰满的差距。依据史料的纪载,当时石盘陀砍下树木架设了桥梁,协助玄奘渡过了瓠芦河,穿过了玉门关。就在当夜,两人相距五十余步,铺褥休息,但玄奘感觉到一些不对劲,许是石盘陀觊觎玄奘携带的盘缠,许是因当时的官府通令捉拿偷渡者送官,可以得到银两的奖励,又许是石盘陀见莫贺延碛沙漠环境恶劣,产生了退悔心,总之石盘陀表现出异样,他先是抽出短刀,悄悄走向玄奘,走了约十步又折回。玄奘恐石盘陀起了异心,赶忙起身打坐,念诵观世音菩萨圣号,石盘陀见状只好继续躺下。
天亮时,玄奘整装待发,唤石盘陀起身,石盘陀却告之:「前途艰险,只有五座烽台下有水可取,必须夜里去偷取,但凡一座烽台处发现,我们就死定了。」便劝玄奘回国,玄奘誓不至西终不还,石盘陀又拔刀威胁,玄奘依然不从。见状,石盘陀哀求道:「家中上有老下有小,我不敢触犯王法。」玄奘允其离去,石盘陀又说:「如果师父被捉,请不要供出我引路之事。」玄奘发誓绝不出卖他,方辞谢而去。有学者认为石盘陀的异心或许是西游记中玄奘和孙悟空有矛盾情节的灵感来源。
孙悟空在东亚汉字文化圈中被诸多文学、戏曲、影视作品重新演绎。他的原型友除了上述的石盘陀之外,还有多种版本,但目前只有敦煌壁画被发现的玄奘取经图有最明确的可能连结。
 
 敦煌石窟实体来台  千年丝路光华再现 『丝路光华─敦煌石窟艺术特展』高雄隆重开幕
 
『丝路光华─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佛光山佛陀纪念馆本馆第一、二展厅展出。
 
「丝路光华—敦煌石窟艺术特展」
地点:佛光山佛陀纪念馆本馆二楼第一、第二展览厅
免费对公众开放至2024年4月21日(新年春节期间照常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