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導
陶瓷豆腐大師贈送白菜青瓷 (戴忠仁的國寶檔案專欄)
2024-01-17

左:戴忠仁 右:陶瓷大師陳景亮

今天在外遊蕩時正好碰到陶瓷大師陳景亮,他的經典陶瓷豆腐拍賣價早已非凡,是台灣當代陶瓷藝術的代表性作品。

景亮兄説他在古董店發現了三十多年前,台灣人在景德鎮訂製的「白菜青瓷杯」,我一看一握果然形與手感都不錯,就口很順,用釉也好,瓷土也佳,燒造溫度很高,是很恰當的茶杯。

無論古代或近代,絕大多數的中國杯子的用途都是為了飲酒而製。著名的雞缸杯就是酒杯,很多早期的「若深杯」落款是「成化年製」,因此我是認為若深杯應該也是因飲酒而起,很晚才被移為飲茶的杯子。從明末到清初的紫砂壺體型都大,不可能搭配若深杯。

以前宜興生產茶壺,但不重視杯子,甚至不生產茶杯,只有從17世紀外銷歐洲宜興產品時,因老外重視杯子,才有成組的宜興茶壺、茶杯。

 

直到現代台灣茶藝興起,功能性好的茶杯才逐漸被重視。包括蔡曉芳等名師他們最早的仿古作品沒有茶杯的品項。後來也因市場需求和茶人客戶的要求,為喝茶而特別精製的杯子、茶海等才真正興起,三十多年後也跨海影響到中國大陸。

如果認真比較過,您不難發現同樣的茶在不同的杯子裡面會有完全不同的口感,這是因為茶杯的形制,和用釉的好壞、溫度高低與釉的厚薄,會影響到茶湯分子的活動,所以當下就會影響口感(喝不同的wine,有時要用不同的杯子,同時杯子的品質也影響酒的滋味都是相同的道理)。

我今天和景亮大師順勢聊起茶杯,他是真正的專家,侃侃而談教了我很多。景亮大師很慷慨表示要送我一些「白菜青瓷杯」,我再三推辭不果後拱手感謝。他再三告訴我,這些杯子早已成傳説,很難在市面找得到,蔡曉芳窯也不願生產這種利潤少成本高的茶杯。若到景德鎮訂作,如果一次沒有50,000個訂單,也不會開闢生產線!

今天之前我沒聽過「白菜青瓷杯」,看著這天青色的小杯,心想茶和酒一樣,越喝名堂越多,學不完,也真花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