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導
佛陀紀念館推出台灣博物館史上規模最大的敦煌特展 過年不打烊 絲路光華系列一:敦煌"山洞”是什麼?為何重要?(By S.T.)
2024-02-09
 
莫高窟第45窟,盛唐 圖/敦煌研究院
 
 
左一:敦煌研究院院長蘇伯民  右一:佛陀紀念館館長如常
 
「絲路光華—敦煌石窟藝術特展」正在高雄佛陀紀念館盛大展出,農曆春節也照常開放。這次展覽由佛光山佛陀紀念館和敦煌研究院精心策劃,重現敦煌莫高窟三座石窟及七座藻井。「Arts & Life News藝術與生活新聞網」針對特展推出系列報導,讓大家能深刻了解這次特展。
首先來講講石窟,所謂石窟講得粗俗些就是山洞,「窟,穴也。」但是敦煌石窟和龍門石窟指的就是佛教寺院。
一般概念的寺院是在平地或山上用磚石木料建起來的殿堂,而石窟是在山崖間所開鑿出來的寺院。
十年策畫,一展迷人!佛陀紀念館3D石窟重現敦煌精采!
 
莫高窟
 
既然是寺院何以捨平地而辛苦地去山崖建造呢?這主要是受佛教發源地印度的影響,石窟寺是釋迦牟尼和弟子們坐禪修行的場所。隨著佛教的興盛,石窟逐漸由單一石鑿的洞窟轉變為集建築、雕塑與壁畫為一體的佛教石窟藝術的綜合體。佛教石窟藝術從印度向外的擴散與發展,經絲路至巴基斯坦、阿富汗到中亞各地,再傳入中國。西元3世紀開始,中國的佛教徒開始開鑿石窟寺了。西元5至8世紀是中國石窟發展的最盛期,最晚的可以到達西元16世紀。
 
 
中心柱窟:莫高窟第432窟 圖/敦煌研究院
在這次「絲路光華—敦煌石窟藝術特展」可以看到幾種類型的石窟:
1.洞窟內立一座中心塔柱的塔廟窟,是提供給僧侶們繞塔作禮拜用的
2.用於講經說法的佛殿窟
3.供給僧人生活起居和坐禪修行用的僧房窟
4.在佛殿中雕塑了大型佛像,就形成了大像窟。
 
敦煌莫高窟所在的鳴沙山是由第四紀初期的沉積物酒泉礫石層組成的,是大小不等的鵝卵石和沙土的混凝物。它的硬度極不一致,一般說來很鬆脆。石子雖然堅硬,卻各個分離,只靠粘力不大的鈣質而膠黏固定。因此不適宜在上面雕刻,這種岩層的特殊性質,讓莫高窟只能向塑像和壁畫方面發展,而其壁畫與彩塑藝術的宏富輝煌也造就敦煌莫高窟是「牆壁上的博物館」。同時壁畫與彩塑還有經書也留下當時的社會真實生活紀錄。
有人說,敦煌石窟是此生必去勝地之一,但你可能不知道去「朝聖」參觀敦煌石窟會對這千年藝術殿堂形成危脅!過去多年來,造訪莫高窟人數增加,但研究已發現人們呼吸產生的二氧化碳對壁畫會產生潛在性破壞,因此現在對日常參觀人數加以限制。
敦煌研究院從2010年開始,在莫高窟完成了120個洞窟的攝影採集、40個洞窟的圖像處理,120個洞窟的全景漫遊和20身彩塑的三維重建。而佛陀紀念館此次與敦煌研究院聯手舉行的「絲路光華—敦煌石窟藝術特展」參觀者可以看到三座石窟及七座藻井,基本上這就是千年的古代藝術與現代數位科技結合的展現。
 
 
敦煌石窟是佛教聖地,而它在現代歷史出名是因為1900年在莫高窟居住的道士王圓籙(1851年—1931年),他為了保護莫高窟,四處籌錢,進行大規模清掃。他的助手楊果在牆壁上敲打煙桿頭時,聽到有空洞回音,二人破壁探察,發現著名的「藏經洞」,內有從4世紀到11世紀(即十六國到北宋)的歷代文書和紙畫、絹畫、刺繡等文物5萬多件。
王圓籙一開始還以經卷能夠治病為由向附近居民售賣,把經卷燒成灰燼和水讓人吞服。之後王道士將經卷低價賣給來探險的老外,顯然他對文物價值一無所知。但王道士也曾經將藏經洞的發現上報清廷官府,但沒人鳥他,這位道士賣敦煌文獻的所得都用在修復殘破的莫高窟,並沒有用於吃香喝辣,但他揹了一個盜賣文物的歷史罪名大黑鍋 。
根據英國探險家斯坦因所著《西域考古圖記》,當時西方人來到中國帶走文物的時候,是持有當地官方的許可證,甚至受官兵的保護!
敦煌石窟信奉佛教的和尚不見了,道士卻主動守護佛教經書,守護非自己信奉的宗教,有權力的政權卻守護來搜刮文物的異國人士。敦煌石窟藝術讓人讚嘆,也有太多令人唏噓的歷史。
 
 
「絲路光華—敦煌石窟藝術特展」
地點:佛光山佛陀紀念館本館二樓第一、第二展覽廳
免費對公眾開放至2024年4月21日。